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双团棘胸蛙人工繁殖的技术要求、繁殖设施、亲蛙选择与培育、产卵与孵化、蝌蚪培育及幼蛙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双团棘胸蛙的人工繁殖及相关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rtificial Breeding of Babina bicolo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双团棘胸蛙人工繁殖技术规范》(DB 5304T 066—2023)是云南省玉溪市发布的关于双团棘胸蛙人工繁殖的技术标准。该标准从亲蛙选择、繁殖环境构建、孵化管理到幼蛙培育等多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为科学化、规范化的人工繁殖提供了依据。
在亲蛙选择方面,标准明确要求雌雄比例应保持在1:1左右,个体健康无病害,体重差异不宜过大。例如,雌蛙体重应在100克以上,雄蛙体重应在80克以上。这有助于提高交配成功率和后代质量。同时强调要避免近亲繁殖,确保种群遗传多样性。
对于繁殖环境的构建,标准指出水源必须清洁无污染,pH值控制在6.5-7.5之间,水温维持在18-25℃范围内。池塘面积建议不少于20平方米,水深保持在0.8-1.2米。池底需铺设适量沙石,并种植一定量的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或苦草等,以提供隐蔽场所。此外还需设置产卵台,通常为高出水面5-10厘米的木板或竹排结构。
在孵化管理上,标准推荐将受精卵分散放置于网箱中,每个网箱容量不超过2万粒。网箱底部铺一层细密纱布防止粘连,每日早晚各换一次水。当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时即表明胚胎发育良好,此时可逐步降低水位至正常水平。整个孵化期约需10-15天,期间要密切关注水质变化,及时清除死卵。
幼蛙培育阶段,标准建议采用多层立体式养殖模式,每平方米投放密度控制在50-80只。饲料以鲜活昆虫为主,辅以专用配合饲料。每日投喂两次,上午9点和下午4点各一次,投喂数量占体重的8%-10%。同时定期清理粪便残渣,保持环境卫生。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技术规范,可以有效提升双团棘胸蛙的人工繁殖成活率,促进这一珍稀物种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