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扩底搅拌和后注浆混凝土桩的设计、施工、质量检验与验收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采用扩底搅拌和后注浆工艺的混凝土桩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nlarged Base Stirring and Post-grouting Concrete Pile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3470—2023《扩底搅拌和后注浆混凝土桩技术规程》是一部专门针对扩底搅拌桩和后注浆混凝土桩的设计、施工及验收的技术规范。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帮助理解其核心内容和技术要点。
设计阶段
# 1. 扩底直径与深度
根据规程第5.1.2条,扩底直径应根据上部结构荷载大小、地基土层性质以及地下水位情况综合确定。扩底深度一般为桩径的1.5至2倍,且不应小于6米。这一规定旨在确保扩底部分能够有效承载上部荷载,同时避免因过浅导致的抗拔力不足问题。
# 2. 桩身配筋要求
在第5.2.3条中明确指出,对于承受较大水平力或地震作用的桩体,需增加横向钢筋配置,并采用螺旋箍筋加密区段。此外,纵向主筋数量不得少于8根,且直径不低于16mm,以增强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施工阶段
# 1. 成孔工艺
依据第6.1.4条的规定,在成孔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垂直度偏差不超过1%,并采取措施防止塌孔现象发生。若发现有地下水渗入,则应及时调整泥浆比重维持孔壁稳定。
# 2. 后注浆操作
按照第6.3.1条的要求,在浇筑完混凝土后24小时内开始实施后注浆作业。注浆压力宜控制在0.5~1.0MPa之间,单次最大注入量不得超过设计值的110%。此过程有助于提高桩侧摩阻力及端承力,从而改善复合地基性能。
验收阶段
# 1. 检测方法选择
参照第7.1.3条的内容,对于此类特殊形式的基础工程,推荐使用静载试验作为主要检测手段。当条件允许时也可辅以低应变法或超声波透射法等无损检测技术来评估完整性。
# 2. 质量评定标准
依据第7.2.5条所述,合格标准为: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设计值;桩身完整性等级达到Ⅰ类或Ⅱ类;并且所有相关记录资料齐全完整。如果某项指标未达标,则需要查明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以上是对DB23/T 3470—2023部分重要条款的具体阐述,希望对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有所帮助。在实际应用时还需结合具体项目特点灵活运用这些原则,确保工程质量可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