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公路桥涵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信息化管理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信息采集与管理、数据应用及系统建设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公路桥涵工程中混凝土预制构件的生产信息化管理。
Title:Technical Guideline f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Concrete Prefabricated Component Production in Highway Bridges and Culvert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2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3465—2023 公路桥涵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信息化管理技术指南》是黑龙江省发布的关于桥涵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的指导性文件,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生产管理水平,确保工程质量。以下将选取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总则部分,该标准强调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效率和质量。这不仅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等基础工作,还特别提到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实现对整个生产流程的有效监控。
其次,在原材料管理章节中明确规定了原材料从进场到使用的全过程信息化记录要求。例如,对于水泥、砂石料等主要材料,需录入其来源信息、检验结果及使用情况等内容,并且所有记录应保存至少五年以上以便追溯。
再者,在生产工艺控制方面指出每个工序都应当设置相应的参数阈值,并通过传感器自动采集相关数据上传至系统内。当出现偏差时能够及时报警提醒操作人员采取措施纠正。此外还鼓励采用BIM技术构建三维模型来辅助设计与施工协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关于质量检测的部分,提出了采用无损检测技术作为常规检查手段之一,并且强调了第三方独立机构进行监督抽查的必要性。同时要求每次检测完成后形成完整的报告文档并归档备查。
最后,在安全管理方面也给出了具体建议如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安全培训课程;制定应急预案并在实际发生事故后按照预案执行;加强对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等工作力度等等。
综上所述,《DB23/T 3465—2023》为桥梁涵洞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提供了全面而细致的操作指引,在实践中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规定才能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