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批次化繁殖羔羊培育的技术要求、管理措施及记录与档案。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采用批次化繁殖方式的羔羊培育生产。
Title:Batch Lamb Breeding Technology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5690-2023《批次化繁殖羔羊培育技术规程》是河北省发布的关于羔羊培育的技术标准。该标准规定了批次化繁殖羔羊培育的环境条件、设施设备要求、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内容,适用于规模化养殖场。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环境条件与设施设备
标准指出,羔羊培育舍应具备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冬季室内温度不低于8℃,夏季不超过30℃。舍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50%-70%之间。每只羔羊至少需要1.2平方米活动空间。培育舍应配备自动饮水系统、饲料槽和粪便清理装置。这些要求确保了羔羊能够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健康成长,避免因极端温湿度导致的应激反应。
二、饲养管理
标准强调,羔羊出生后应立即让其吸食初乳,并在10日龄开始补饲优质干草和精料。断奶时间为60-70天,断奶前后要逐步过渡饲料种类和喂养方式,防止消化不良。每日定时定量投喂,保证营养均衡。同时,要定期称重记录生长发育情况,及时调整饲养方案。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促进羔羊快速增重,提高成活率。
三、疫病防控
标准要求建立完善的防疫制度,包括疫苗接种计划、消毒程序等。新生羔羊应在15日龄左右接种第一针口蹄疫疫苗,之后按免疫程序完成其他必要疫苗注射。定期对圈舍进行清洁消毒,每月至少一次全面彻底消毒。发现患病羔羊应及时隔离治疗,必要时请兽医诊断处理。严格的疫病防控措施能有效降低疾病发生风险,保障整个群体健康。
四、批次化生产
按照标准,每个批次的羔羊数量控制在300-500只为宜。同一批次羔羊的出生时间相差不得超过7天,以便统一管理。每个批次从配种到出栏形成完整的生产周期,便于资源调度和成本核算。这种模式有利于实现集约化高效养殖。
五、档案记录
所有批次的羔羊都需建立详细的档案,内容涵盖配种日期、产羔记录、日常饲养情况、免疫接种史、发病及治疗记录等信息。档案资料保存期限不少于两年,以备查阅追溯。规范的档案管理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养殖技术。
综上所述,《批次化繁殖羔羊培育技术规程》为规模化养殖场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操作指南,对于提升羔羊养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各养殖场应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断优化养殖流程,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