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生物有机肥发酵的技术要求、工艺参数、质量控制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以农业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物有机肥发酵的生产过程。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Bio-organic Fertilizer Ferment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4/T 1635-2019生物有机肥发酵技术规范》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布的关于生物有机肥发酵的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原料要求:标准明确指出,用于生产生物有机肥的原料应当为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等有机物质。这些原料需要经过初步处理以去除杂质和有害物质,并且要确保原料的新鲜度和无污染性。这一规定旨在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2. 微生物菌种选择:标准强调了微生物菌种的选择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并且需要具有良好的繁殖能力和适应能力。此外,还要求对所使用的微生物菌种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包括纯度检测、活性测定等,以确保其在发酵过程中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3. 发酵条件控制:标准详细规定了发酵过程中温度、湿度、pH值等关键参数的控制范围。例如,发酵初期适宜温度应在25℃至35℃之间,湿度保持在60%-70%,pH值控制在6.0-8.0范围内。这些条件的合理控制对于促进有益微生物生长、抑制病原菌繁殖至关重要。
4. 发酵时间与翻堆频率:根据标准,发酵周期一般为20-30天,期间需定期翻堆以保证物料均匀发酵。翻堆次数通常不少于三次,具体频率取决于原料特性和环境条件。通过科学合理的翻堆操作可以提高发酵效率,减少异味产生。
5. 产品质量检验:成品生物有机肥必须经过严格的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含量检测,确保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标准。特别是氮磷钾含量、水分含量以及重金属限量等方面需满足规定限值,才能作为合格产品出厂销售。
6. 环境保护措施:标准特别提到,在整个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环境污染,比如妥善处置废液废气、避免过度施用造成土壤板结等问题。这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
综上所述,《DB64/T 1635-2019生物有机肥发酵技术规范》从原料选用、菌种挑选到工艺流程直至成品检测等多个环节都做出了详尽的规定,旨在推动生物有机肥行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