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风解痉纠偏针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及疗效评估。本文件适用于采用中风解痉纠偏针进行治疗的医疗机构及相关人员。
Title:Special Acupuncture Technique Operating Procedures for Stroke Spasm Correction - DB14T 2732—2023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2732—2023特色针法操作规程》中的“中风解痉纠偏针”是一项重要的传统中医特色疗法。这项针法主要针对中风后遗症的痉挛状态和身体偏瘫现象,具有独特的疗效。
首先,该规程强调了操作前的准备工作。根据规程第5.1条,操作者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病情严重程度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它确保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接着,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规程第6.2条规定了穴位的选择与定位。对于中风解痉纠偏针而言,常用的穴位有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等。这些穴位的选择是基于中医理论,它们能够有效调节气血运行,缓解肌肉痉挛。
在实际操作时,规程第6.3条指出,进针角度和深度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通常情况下,针刺的角度为15-30度,深度则依据不同穴位而定。此外,还需要注意针刺的速度和力度,以避免损伤组织。
另外,规程还特别提到针刺后的护理工作。按照第7.1条的要求,针刺完毕后应让患者静卧片刻,并观察其反应。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处理。同时,还需叮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最后,规程提倡定期复诊,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不仅有助于巩固疗效,也能预防复发。通过遵循这些详细的步骤和规范,可以更好地发挥中风解痉纠偏针的作用,帮助患者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