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俄体粉条”原料(湿淀粉)加工的技术要求、工艺流程、质量控制及储存运输要求。本文件适用于“俄体粉条”原料(湿淀粉)的加工与质量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ocessing of Wet Starch as Raw Material for Eti Noodles
中国标准分类号:XK 01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俄体粉条》(DB15/T 3012—2023)标准对俄体粉条的原料加工技术进行了规范,以下为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在原料湿淀粉的加工过程中,首先要求选用优质的马铃薯作为主要原料。标准指出,马铃薯需新鲜无腐烂、无病虫害,且淀粉含量不低于18%。这一规定确保了原料的基本质量,为后续加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清洗环节,标准强调要采用清水彻底清洗马铃薯表面的泥土和杂质,确保原料干净卫生。清洗后的马铃薯应立即进行去皮处理,去皮时应尽量减少马铃薯的损失,以提高原料利用率。
接着是破碎步骤,标准要求将去皮后的马铃薯通过破碎机进行破碎,使其成为适合后续加工的小块状。破碎过程中应注意控制破碎程度,避免过度破碎导致淀粉流失。
然后是过滤工序,标准规定应使用多层纱布或专业过滤设备对破碎后的马铃薯浆进行过滤,分离出粗纤维等杂质,得到纯净的淀粉乳液。过滤后的淀粉乳液需及时进行沉淀处理。
在沉淀阶段,标准指出应将淀粉乳液静置沉淀至少24小时,使淀粉充分沉降并形成湿淀粉。沉淀过程中应保持环境清洁,避免污染。沉淀完成后,应小心去除上层清液,并将湿淀粉取出备用。
此外,标准还提到湿淀粉的储存条件,要求储存在阴凉干燥处,温度不超过25℃,相对湿度低于75%,并且储存时间不宜超过7天。这样可以保证湿淀粉的新鲜度和质量稳定性。
这些条文从原料选择到最终湿淀粉的制备,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旨在确保俄体粉条的品质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