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豆孢囊线虫病综合防控的技术要求,包括监测与诊断、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大豆生产中对大豆孢囊线虫病的预防和控制。
Title: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ology Regulations for Soybean Cyst Nematode Dis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影响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为了科学有效地开展综合防控工作,吉林省发布的DB22/T 3483-2023《大豆孢囊线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提供了系统的指导。以下选取规程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病情监测与诊断
规程中明确规定,种植前应进行土壤采样检测,以确定孢囊线虫的密度。具体要求是在每公顷设置5个采样点,每个点深度为30厘米,将样品混合后送检。当孢囊数量超过1000个/千克干土时,视为高风险区域。这一规定有助于提前预警,避免病情扩散。
种植结构调整
规程建议在重病区实行轮作制度,推荐的大豆与其他作物轮作周期至少为三年。例如,可以先种植玉米或谷子等非寄主作物,再种植大豆。此外,规程还提倡选用抗病品种,如吉育301、合丰50等,这些品种具有较好的耐病性,能够有效降低发病概率。
化学防治措施
对于已经发生孢囊线虫病的地块,规程指出可以在播种前使用化学药剂处理种子,推荐使用噻虫嗪悬浮种衣剂,剂量为每千克种子2克。同时,在生长期间若发现病情加重,可采用氟吡菌酰胺悬浮剂进行土壤喷洒,浓度为每亩30毫升兑水30升。这些措施能有效抑制线虫活动,减轻病害影响。
生物防治手段
规程鼓励利用生物制剂进行辅助防控。例如,可施用淡紫拟青霉菌剂,按照每平方米10克的标准均匀撒施于土壤表面,然后覆土浇水。这种方法绿色环保,长期使用有助于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
田间管理技巧
规程强调要加强田间管理,包括合理施肥、及时排涝以及清除病残体等。特别是在灌溉方面,应避免大水漫灌,提倡滴灌或渗灌方式,保持土壤适度湿润即可。这样既能满足作物需求,又能减少水分滞留带来的病害风险。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大豆孢囊线虫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从监测到防治再到管理,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防控体系。遵循该规程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还能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