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豆缺铁黄化症抗性鉴定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条件、鉴定方法及结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大豆品种在缺铁条件下抗性水平的鉴定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Iron Deficiency Chlorosis in Soybea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3479-2023大豆缺铁黄化症抗性鉴定技术规程》是吉林省地方标准,于2023年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了大豆缺铁黄化症抗性鉴定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条件、鉴定方法等内容,适用于评价大豆品种对缺铁黄化症的抗性。
标准中指出,大豆缺铁黄化症是指由于土壤有效铁含量低导致植株叶片失绿变黄的现象。鉴定时需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确保环境因素稳定一致。试验应在温室或网室中开展,温度保持在20℃至25℃之间,相对湿度为60%到80%,光照强度不低于30000勒克斯,每日光照时间为12小时。
在试验设计上,要求每个处理设置不少于3次重复,每小区种植不少于20株。供试大豆种子需经过精选,确保纯度和发芽率均达到规定标准。播种前应对土壤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试验要求,并施加适量的铁肥以模拟缺铁环境。
鉴定方法采用叶片颜色分级法,将叶片分为正常绿色、轻微黄化、中度黄化和严重黄化四个等级。其中,正常绿色表示叶片完全无异常;轻微黄化指叶脉间有少量褪绿现象;中度黄化表现为较大范围的褪绿但未完全变黄;严重黄化则是整片叶子均呈黄色甚至枯萎。最终根据各处理组叶片平均分级结果来评定抗性级别。
此外,还强调了数据记录与分析的重要性,要求详细记录从播种到收获期间的各项观测指标,并运用统计学手段对所得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处理,从而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通过严格执行本规程,可以有效地筛选出具有较强抗性的大豆品种,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