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菲律宾蛤仔人工苗种繁育的场地选择、亲贝选择与培育、催产孵化、幼体培育及采苗出池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菲律宾蛤仔人工苗种的繁育生产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rtificial Seedling Breeding of Tegillarca philippin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2/T 1192-2023《菲律宾蛤仔人工苗种繁育技术规范》是一项地方标准,对菲律宾蛤仔人工苗种繁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系统规定。以下选取其中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亲贝选择
标准中明确指出,亲贝应来源于健康无病害的养殖群体,壳长应在7cm以上,个体肥满度高,性腺发育良好。这一要求确保了亲贝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为后续的繁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践中需要通过外观观察和解剖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来判断亲贝的健康状况和性腺发育情况。
二、孵化条件
对于孵化池的要求,标准规定水深应在50-80厘米之间,盐度范围为20-35‰,温度保持在20-30℃范围内。这些参数直接影响着受精卵的孵化率和幼体的生长发育。实际操作时要密切关注水质变化,定期监测并调整上述指标以满足最佳孵化需求。
三、饵料投喂
幼体培育阶段,标准建议使用单胞藻作为主要饵料,初期每天投喂两次,之后根据幼体密度适当增加次数至每日三次。每次投喂量需控制得当,既要保证充足的食物供给又避免过量造成污染。此外还需注意饵料种类的多样化,以满足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成分的需求。
四、日常管理
强调了定期清理池底的重要性,要求每三天进行一次彻底清污作业,并且每周更换部分旧水补充新水。这样做不仅能够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还能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还要做好详细的生产记录,包括但不限于水质检测数据、投饵量及时间等信息,以便于追溯分析问题根源。
五、病害防控
提出了建立完善的防疫体系的概念,包括但不限于隔离措施、消毒程序以及应急处理预案等内容。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隔离患病个体、加强消毒频率等,防止病情扩散影响整体产量。
以上便是该标准中一些较为重要的内容解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