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村(社区)社会工作室的服务原则、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质量要求及评价改进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成都市范围内村(社区)社会工作室开展的社会服务活动。
Title:Service Guidelines for Village (Community) Social Work Studios
中国标准分类号:A41
国际标准分类号:03.1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01T 149—2023村(社区)社会工作室服务指南》是四川省成都市为规范和提升村(社区)社会工作室服务质量而制定的地方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服务宗旨与目标
标准明确指出,村(社区)社会工作室的服务宗旨是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工作服务。其主要目标包括促进居民自我发展、增强社区凝聚力、解决居民实际问题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二、组织架构与人员配置
根据标准要求,每个村(社区)社会工作室应配备至少一名专职社会工作者,并可根据需要聘请志愿者或兼职人员参与服务。同时,建议建立由社区领导、专业人士和社会工作者组成的指导委员会,负责对社会工作室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三、服务内容与流程
标准规定了社会工作室应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如个案管理、小组活动、社区教育等。在具体操作上,要求制定详细的年度工作计划,定期评估服务效果,并及时调整服务策略以满足社区需求变化。此外,还强调了服务记录的重要性,要求所有服务过程都需有完整准确的文档留存。
四、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
为了确保服务质量,标准提出了多项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员工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设立客户反馈机制,倾听居民意见并据此优化服务;积极参与行业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推动自身进步。
五、安全保障与隐私保护
鉴于社会工作中可能涉及敏感信息,标准特别强调了信息安全方面的管理。一方面要保证设施设备的安全性,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另一方面则需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在处理个人信息时做到合法合规,充分尊重个人隐私权。
以上是对《DB5101T 149—2023村(社区)社会工作室服务指南》部分内容的重点解析。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在实践中发挥其指导作用,从而有效提升村(社区)社会工作室的服务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