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秸秆-绿肥协同还田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管理措施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地区水稻种植区的水稻秸秆与绿肥协同还田作业及其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Return of Rice Straw and Green Man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5/T 2637-2023 水稻秸秆-绿肥协同还田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水稻秸秆和绿肥的协同还田操作流程和技术要点。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关键条款解读
# 1. 范围与适用对象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范围内采用水稻秸秆与绿肥协同还田模式的农田管理。这一范围明确了标准的应用区域及目标群体,即以广西为主要实施地,面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合作社以及相关技术服务机构。
# 2. 技术要求
- 秸秆处理:要求水稻收获后及时将秸秆粉碎并均匀撒布于田间表面,确保厚度不超过10厘米。这一步骤对于后续绿肥生长至关重要,过厚会影响土壤透气性和微生物活动。
- 绿肥种植:推荐使用紫云英或苕子作为主要绿肥作物,在秋季播种时应控制播种量在每亩10公斤左右,并保持适当的行距(约30厘米)。这样可以保证绿肥有足够的空间生长同时又能有效覆盖地面减少杂草滋生。
- 施肥管理:在绿肥生长期需根据实际情况追加适量氮肥促进其快速生长,但要避免过量施用以免造成环境污染。此外,在绿肥翻压前还需施加磷钾肥以增强土壤肥力储备。
# 3. 翻压时机与方法
当绿肥植株高度达到30至50厘米且正处于花期时即可进行翻压作业。翻压时应将绿肥连同上一年度残留的稻草一起埋入土层下约20厘米深处,并配合机械耕作使两者充分混合均匀。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有机质含量还能改善土壤结构。
# 4. 后续管理措施
完成上述步骤后还需注意定期监测土壤湿度变化情况,必要时补充灌溉保证作物正常发育。同时也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物理、生物等综合防控手段降低损失率。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详细介绍可以看出,《DB45/T 2637-2023》为实现高效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系统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它强调了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联系,从最初的秸秆处理到最后的后期维护都做了细致规划,有助于推动当地农业生产向更加环保高效的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