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皖槐1号”刺槐容器苗的培育及栽培技术要求,包括苗木选择、育苗技术、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皖槐1号”刺槐容器苗的生产与栽培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and Planting of \"Wan槐No. 1\" Robinia Pseudoacacia Container Seedl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2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皖槐1号刺槐容器苗培育及栽培技术规程》(DB34/T 4435-2023)是由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皖槐1号”刺槐容器苗的培育和栽培技术。以下将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进行深入解读。
首先,在苗圃地选择方面,标准明确规定了土壤条件、地形要求以及水源保障等关键要素。例如,土壤应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和肥力,pH值宜在6.0至7.5之间,且地下水位要低于80厘米。这一规定确保了幼苗能够获得适宜生长的基础环境,避免因土壤问题导致的生长不良或病害发生。
其次,在种子处理环节,标准强调了种子消毒的重要性。具体措施包括使用浓度为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种子2小时,之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这样的处理方式可以有效杀灭附着于种子表面的病原菌,提高发芽率并减少后期管理难度。
对于育苗基质的选择与配比,标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推荐采用泥炭土、珍珠岩和蛭石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基质,其中泥炭土占比不低于50%,珍珠岩和蛭石各占25%左右。这种基质不仅保水透气性能优良,而且富含有机质,有利于促进根系发育。
关于施肥管理,标准指出在整个生长周期内需分阶段施加不同类型的肥料。初期以氮肥为主,中期逐渐增加磷钾肥的比例,后期则侧重于补充微量元素。同时建议采用滴灌施肥的方式,既能精准控制养分供给又能节约资源。
另外,病虫害防治也是标准关注的重点之一。它提倡采取预防为主的策略,比如定期清理圃地内的杂草残枝,保持通风透光;合理安排轮作制度,避免连作带来的潜在风险。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应及时选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进行喷洒,切勿滥用化学药剂以免造成环境污染。
最后,在苗木出圃前的质量检测上,标准设定了严格的指标体系。包括但不限于株高、茎粗、根系发育状况以及叶片颜色等多个维度。只有当所有指标均达到规定标准时,才能允许出圃销售,从而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市场信誉。
综上所述,《皖槐1号刺槐容器苗培育及栽培技术规程》通过系统化的技术指导,为生产者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操作指南,有助于提升“皖槐1号”刺槐容器苗的整体品质,推动相关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