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羔羊痢疾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及相关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从事羔羊养殖、兽医服务及动物疫病防控的相关单位和个人。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Lamb Dysentery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408-2023《羔羊痢疾防治技术规范》是安徽省发布的关于羔羊痢疾防治的地方标准。该标准对羔羊痢疾的预防、诊断、治疗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旨在保障羔羊健康,提高养殖效益。以下是对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预防措施
- 标准指出,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卫生防疫制度,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剂的选择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并且要轮换使用以防止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 强调了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建议在羔羊出生后尽早完成初免程序,并按照免疫计划进行加强免疫。
2. 诊断方法
- 对于疑似病例,标准推荐采用临床观察结合实验室检测的方法进行确诊。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泻、脱水等症状,而实验室检测则可以通过粪便样本进行病原分离鉴定。
- 特别提到,在采集样品时要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
3. 治疗方案
- 针对已经发病的羔羊,标准给出了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即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恩诺沙星等,但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剂量。
- 同时强调了支持疗法的重要性,如补液、纠正电解质失衡等措施,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4. 饲养管理
- 要求合理安排饲料结构,保证营养均衡,增强羔羊体质。特别是在羔羊断奶期,要特别注意过渡期间的饲养管理,避免因饮食改变引起消化系统紊乱。
- 还应注意控制饲养密度,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减少疾病传播风险。
5. 人员培训与应急准备
- 养殖场工作人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了解疾病防控知识和技术操作规程。
- 制定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疫情能够迅速响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情蔓延。
以上内容只是标准的一部分重点解读,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可以有效降低羔羊痢疾的发生几率,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