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的基本要求、风险分级、监测技术、评估方法及应急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结构的安全保护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Code for Urban Rail Transit Structure Safety Prote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4389-2023《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发布的关于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的重要地方标准。该标准对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区”等核心概念。“安全保护区”是指为保护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在其周边一定范围内划定的特定区域。这一定义明确了安全保护区的作用和范围,有助于后续工作的开展。
二、安全保护区范围
根据标准规定,地下车站和隧道结构外边线外侧50米内为一级安全保护区,50米至100米为二级安全保护区;地面车站和高架车站以及线路轨道结构外边线外侧30米内为一级安全保护区,30米至50米为二级安全保护区。明确具体的保护区范围,有利于施工单位准确掌握作业界限,避免因误操作造成安全隐患。
三、监测要求
标准强调了对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变形监测的重要性。要求在施工前应进行初始数据采集,并定期进行监测。当监测值达到预警值时,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监测频率和方法的选择需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确定,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四、施工管理
对于在安全保护区内进行的各类施工作业,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施工单位需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并报相关部门审批;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业人员现场监督;施工结束后应对受影响的城市轨道交通结构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无异常后方可投入使用。这些规定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对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影响。
五、应急预案
为了应对突发情况,标准还特别制定了应急预案。要求运营单位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设备,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发生事故,能够迅速响应,有效控制事态发展,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
六、法律责任
最后,标准明确了违反相关规定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城市轨道交通结构或其安全保护区的用途,违者将依法受到处罚。通过法律手段强化各方责任意识,共同维护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稳定运行。
综上所述,《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保护技术规程》从多个方面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保护作出了全面规范,对于保障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本标准的各项规定,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与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