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中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应用。
Title:Technical Code for 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s
中国标准分类号:P45
国际标准分类号:91.06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5006-2023《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于2023年发布并实施。该标准对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推动绿色建筑和可再生能源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设计阶段的关键要求
第4.1.2条:光伏组件应与建筑结构形式相适应,并满足建筑功能需求。设计时需考虑建筑的承重能力、防水性能以及采光条件等因素。
解读:此条款强调了光伏系统与建筑设计的一体化原则。在实际操作中,设计师需要根据建筑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光伏产品类型(如柔性薄膜组件或刚性晶硅组件),同时确保安装不会影响建筑的整体美观性和功能性。例如,在高层建筑上使用轻质组件可以减少对原有结构的压力,而在平屋顶则可以选择更经济高效的固定式支架方案。
第4.2.3条:对于采用倾斜面布置的光伏阵列,其倾角宜根据当地纬度调整以获得最佳发电效率;水平面上布置时,应采取措施防止积灰影响发电效果。
解读:这一规定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角度设置来最大化太阳能利用率。当确定倾角时,应参考当地的地理坐标信息,通常建议接近当地纬度值。此外,对于水平放置的情况,则需要定期清洁面板表面以保持高效输出功率。这不仅关系到经济效益也体现了节能环保的理念。
施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第5.1.4条:施工前应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勘查,并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所有材料进场后均需检验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解读:良好的前期准备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施工单位应当仔细检查场地状况,包括但不限于地质条件、周边环境等,以便合理规划施工流程。同时严格执行材料检测制度,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品进入工程环节,从而保障整个项目的顺利推进。
第5.2.7条:连接件必须牢固可靠,且具备足够的抗风抗震能力;电缆敷设应避开热源区域,并做好绝缘处理。
解读:连接部位的安全稳定性直接决定了系统的使用寿命长短。因此,在安装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执行,比如选用强度高、耐久性强的专业紧固件,并且充分考虑到极端天气条件下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另外,关于电线铺设方面,则需要注意远离容易产生高温的地方,避免因过热而导致短路等问题发生。
验收标准与后期管理
第6.1.8条:竣工验收时应核查是否符合设计图纸要求,重点检查电气安全性能、机械稳定性和外观质量等方面内容。
解读:这是确保最终成果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步骤之一。通过全面细致地核验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隐患并加以整改修复,进而提高整体项目的可靠性与实用性。同时也要注重细节之处,比如表面是否有划痕破损之类的瑕疵,这些都会影响用户体验感。
第7.2.9条:建立完善的运行维护档案,定期开展巡检工作,发现问题立即维修更换。
解读:即使是最优质的设备也需要适当的保养才能长久发挥作用。建立健全相关记录体系有助于追踪历史数据变化趋势,便于后续决策参考。而频繁巡查则是预防故障发生的有效手段,一旦察觉异常状况就必须尽快采取行动予以解决,以免造成更大损失。总之,持续关注设备状态对于延长其生命周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