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多功能路灯杆系统的设计原则、功能要求、结构设计、电气设计、智能化系统设计及施工验收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多功能路灯杆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Title: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Multi-functional Street Light Pole System
中国标准分类号:P56
国际标准分类号:93.1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多功能路灯杆系统设计规范》(DB34/T 4365-2023)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于2023年正式实施。该标准对多功能路灯杆的设计、施工和验收提出了明确要求,以下从几个关键条文入手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系统架构部分,标准规定多功能路灯杆应具备集成性与模块化特点。这意味着路灯杆不仅承担传统照明功能,还需整合通信基站、视频监控、环境监测等多种设备。设计时需预留足够的接口和空间,确保各模块可独立维护且互不干扰。同时强调了系统的兼容性和扩展性,以适应未来技术发展需求。
其次关于安全防护方面,标准特别提出防雷接地措施必须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具体要求包括:路灯杆顶部应安装避雷针并可靠接地;所有电子设备外壳均需有效接地;强弱电分离布线,避免电磁干扰。此外还要求定期检测接地电阻值,确保其小于规定的限值,保障设备运行安全及人员安全。
再者在节能降耗章节中,标准提倡采用LED光源作为主照明手段,并推荐使用智能调光控制系统。根据实际需要调节亮度,在保证照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能耗。另外鼓励结合光伏发电或风力发电等新能源技术为路灯供电,进一步降低碳排放量。对于非必要时段的照明则建议设置自动关闭机制,如采用红外感应或光线传感器来控制开关状态。
最后在信息传输环节,标准明确了数据采集与处理的要求。多功能路灯杆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节点,需具备实时上传各类数据的能力。这包括但不限于交通流量统计、空气质量指数、噪声水平等信息。为了保证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系统应配备冗余备份方案,并采取加密传输方式保护隐私数据不被泄露。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故障报警机制,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通知管理人员处理。
综上所述,《多功能路灯杆系统设计规范》DB34/T 4365-2023从多个维度规范了多功能路灯杆的设计准则,旨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进程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设计师应当充分理解这些核心内容,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以实现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