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造林质量测评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测评内容、测评方法及结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行政区域内造林项目的质量测评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fforest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5664-2023《造林质量测评技术规范》是河北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造林工程的质量评估工作。这项标准对造林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了细致的规定,确保造林成果能够达到预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造林前的准备工作中,标准强调了造林规划设计的重要性。根据标准第4.1条,造林规划设计应基于详细的调查数据,包括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状况。这一步骤要求技术人员全面了解拟造林区域的情况,合理选择树种和种植方式,以提高造林的成功率。例如,对于干旱地区,应优先选用耐旱性强的树种,并采取节水灌溉措施。
其次,关于造林施工过程中的具体要求,标准在第5章中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第5.2条规定了苗木的选择与处理标准。苗木必须符合GB 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的要求,即苗木根系完整、无病虫害且生长健壮。此外,还应在造林前对苗木进行适当的修剪和浸泡处理,以促进其快速适应新环境。第5.3条则关注造林密度的问题,指出不同类型的林地应采用适宜的造林密度,既要保证林木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又要避免因过稀导致的土地资源浪费。
再者,标准特别重视造林后的管护工作,这是保证造林成效的关键环节。按照第6章的内容,造林完成后需要及时开展抚育管理活动,如除草、松土、施肥等。同时,还需加强对有害生物的监测与防治,防止病虫害的发生。第6.2条还提出了成活率检查的具体方法,即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统计一定数量样点内的成活株数,计算得出平均成活率。只有当成活率达到规定标准时,才能认定该次造林任务合格。
最后,标准第7章明确了造林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成活率、保存率、生长量三个方面。其中,成活率反映了初期造林效果的好坏;保存率则考量了长期维持的效果;而生长量则体现了林木的实际生产力。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综合评估,可以客观地判断造林项目的整体质量水平。
总之,《造林质量测评技术规范》为造林工作的全过程提供了科学指导,有助于提升造林质量和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无论是造林前期规划还是后期维护管理,都需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从而确保造林工程真正发挥出应有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