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典型管壳式热交换器能效评价的术语和定义、评价方法、测试要求及能效等级划分。本文件适用于以蒸汽或热水为热源的典型管壳式热交换器的能效评价。
Title:Typical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r Energy Efficiency Evalu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F01
国际标准分类号:27.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2724—2023《典型管壳式热交换器能效评价》是一项针对山西省地方的管壳式热交换器能效评价标准。这项标准主要适用于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固定管板式、浮头式和U形管式等典型管壳式热交换器的能效评估。以下将对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标准明确了热交换器能效评价的基本原则。根据标准第3.1条,能效评价应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原则。这意味着在进行能效评价时,不仅要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还要确保评价方法简单易行,并且能够反映实际使用情况。例如,在选择测试条件时,应当尽量接近设备的实际运行工况,以便获得准确可靠的能效数据。
其次,关于热交换器能效指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是本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按照标准第4章的规定,热交换器的能效主要通过传热效率η来衡量,其公式为:η = (Q实 / Q设) × 100%,其中Q实代表实际达到的换热量,而Q设则是设计值。此外,还提出了修正系数K的概念用于调整由于安装偏差等因素导致的实际性能差异。修正系数的具体取值需依据相关规范确定,并结合现场测量结果综合考量。
再者,标准对测试环境及方法提出了具体要求。如第5章指出,在开展能效测试前必须保证被测设备处于稳定工作状态至少半小时以上;同时对于介质流量、温度等参数均需采用精度不低于±1%的仪表进行精确测量。另外,在记录原始数据的同时还需要同步采集环境温度、大气压力等相关信息以备后续分析使用。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安全环保方面的考量。标准特别强调了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避免因不当操作造成人员伤害或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同时鼓励企业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改造现有装置从而提高整体能源利用水平。
综上所述,《典型管壳式热交换器能效评价》不仅为企业提供了统一规范化的能效评价体系,也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严格执行该标准可以有效促进工业企业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