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沙棘主要蛀干害虫的防治技术要求,包括监测、预防和控制措施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内沙棘林蛀干害虫的防治工作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trol of Main Stem Boring Pests of Sea Buckthor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2686—2023《沙棘主要蛀干害虫防治技术规程》是山西省针对沙棘林中主要蛀干害虫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术语和定义:标准明确了“蛀干害虫”是指那些以沙棘树干为食或栖息地的昆虫,如天牛类、小蠹虫等。这一定义有助于区分其他类型的害虫,并指导后续的防治措施。
2. 预防措施:
- 健康林分管理:强调通过合理密植、适时抚育等方式保持沙棘林的良好生长状态,增强其抗病虫能力。
- 清除受害木:对于已经受到蛀干害虫侵害的树木,应立即砍伐并妥善处理,防止害虫扩散。
3. 监测与预警:
- 诱捕器设置:在沙棘林内均匀布置诱捕器,定期检查捕获情况,及时发现害虫活动迹象。
- 调查频率:要求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全面调查,特别是在春季和秋季这两个关键时期。
4. 化学防治:
- 药剂选择:推荐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如吡虫啉、阿维菌素等,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
- 施药方法:可以采用喷雾、注射或者涂抹的方式直接作用于受害部位,确保药物能够有效接触害虫。
5. 生物防治:
- 引入天敌:鼓励利用自然界中的天敌来控制害虫数量,比如释放寄生蜂等。
- 保护环境:避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在实施任何生物防治方案前需充分评估可能带来的影响。
6. 综合管理策略:提倡将上述各种手段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防控体系,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条件灵活调整方案。
以上内容只是标准的一部分重点部分,实际应用时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相关措施。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