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基本要求、规划原则、植被选择与配置、施工技术、养护管理及验收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内森林防火区域内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和管理。
Title: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 for Biological Firebreak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3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2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2678—2023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规范》是山西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生物防火林带来有效预防森林火灾。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林带宽度与密度
标准规定生物防火林带的宽度应根据地形、植被类型及火源特性确定,一般不应小于15米。对于坡度较大的区域,建议适当加宽林带以增强阻火效果。同时要求林带内的树种配置需保证一定的覆盖率,通常不低于70%,这样可以形成较为密集的防护屏障。
树种选择原则
在树种选择上,优先考虑具有较强耐火性、生长速度快且经济价值高的本地物种。例如油松、侧柏等常绿针叶树种因其含水量较高而成为理想的选择。此外还需注意不同树种间的搭配,确保四季均有绿色覆盖,避免出现空档期。
维护管理措施
为保持生物防火林带长期有效的功能状态,必须定期开展抚育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清除杂草灌木、修剪枯枝败叶以及防治病虫害等。特别是在每年春季和秋季这两个火灾高发季节前,应对林带进行全面检查并及时处理潜在隐患。
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为了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规范》强调要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这不仅包括安装必要的监控设备,还涉及到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等方面内容。只有当所有环节都做到位时,才能真正发挥出生物防火林带的作用。
以上几点只是整个标准中的部分内容概览,实际上还包括更多细节要求如资金投入计划、项目验收标准等等。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的行业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