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库营建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选址要求、规划设计、营建技术、管理与维护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范围内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库的建设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situ Conservation Repositories for Forest Genetic Resourc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2677—2023 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库营建技术规程》是山西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为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部分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库营建的基本要求、选址原则、建设内容、管理措施等技术要求。适用于山西省行政区域内林木种质资源的原地保存库建设与管理。此范围明确了标准适用的地域和对象,确保了标准在特定区域内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术语和定义
1. 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库:指在林木种质资源的自然分布区域内,通过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维持其原有生态环境条件,实现长期保存的一种保存方式。这一定义强调了原地保存库的核心在于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避免人为干预过多。
2. 原地保存:指将林木种质资源保留在其原产地或近似原产地环境中进行保存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是保护濒危树种种群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基本要求
1. 生态保护优先:在营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不得破坏现有植被和生态系统平衡。这要求在规划阶段就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确保项目建设不会对当地生态造成负面影响。
2. 可持续发展:注重长期效益,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意味着不仅要关注当前的技术实施效果,还要考虑到未来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该保存库的功能发挥及其对周边社区的影响。
四、选址原则
1. 代表性: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林分作为保存对象,能够反映整个区域内该类林木种质资源的主要特征。例如,对于某一特定树种来说,应该挑选那些生长状况良好、种群密度适中的林分作为保存点。
2. 稳定性:所选地点应具备相对稳定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以及水文状况等自然因素。这样可以减少外界环境变化对该保存库内植物生存带来的不利影响。
3. 可达性:便于科研人员进出考察研究,同时也方便管理人员日常维护工作开展。良好的交通条件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
五、建设内容
1. 围栏设施:设置坚固耐用且美观大方的围栏系统,既能有效防止人为破坏又能起到美化景观的作用。同时还需要安装监控设备以加强安全防范力度。
2. 标识牌设置:每个保存单元都应该配备清晰醒目的标识牌,标明该区域内的主要树种名称、数量及保护级别等内容。这不仅有助于公众了解相关信息,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3. 监测体系建立: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监测网络,定期记录各种生物因子(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的变化情况,并及时处理异常数据。此外还应对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跟踪调查,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六、管理措施
1. 日常巡护制度:安排专人负责每天至少一次的巡查任务,发现问题立即上报并妥善解决。特别是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更要加大检查频率,确保各项设施处于正常运转状态。
2. 宣传教育活动:组织面向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增强大家对森林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3. 档案资料管理:认真做好所有相关工作的文字记载及相关图片视频素材收集整理工作,形成完整的电子文档存储起来备查。这对于今后回顾总结经验教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详细介绍可以看出,《DB14/T 2677—2023 林木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库营建技术规程》是一部非常实用性强的地方性法规文件,在实际操作当中需要严格按照各项条款执行才能达到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