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火龙果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种苗质量、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分级、包装、贮存与运输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火龙果的生产、加工及质量管理。
Title:Pitay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01/T 190—2022火龙果》是广州市发布的关于火龙果生产的技术规范。以下对其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在品种选择上,标准要求选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优良品种。这有助于提高火龙果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农药使用。
栽培环境方面,规定种植地应具备良好的排灌系统,土壤pH值保持在6.0-7.5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5%。这样的环境有利于火龙果根系发育,促进养分吸收。
施肥管理中强调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则需根据植株生长阶段合理安排氮磷钾比例。比如幼苗期氮肥适当多些,开花结果期则增加磷钾肥的比例。
病虫害防治上提倡采用农业措施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式。例如通过轮作倒茬来减轻土传病害发生,利用天敌昆虫控制害虫数量等。
灌溉制度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在干旱季节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但也要防止积水造成烂根现象。
采收贮藏环节指出果实成熟度达到80%以上即可采摘,并且应在早晨或傍晚温度较低时进行。入库前需要将果实表面清洗干净并晾干,然后存放在阴凉通风处,温度控制在10℃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
这些规定为规范火龙果的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提升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