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农业小气候站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与评估的技术要求、方法和流程。本文件适用于农业小气候站气象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与评估工作。
Title:Specification for Quality Control and Evaluation of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from Agricultural Microclimate St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53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3/T 2520-2022农业小气候站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农业小气候站观测数据制定的技术规范。以下将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对其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数据采集与传输要求
根据标准第5.1条,农业小气候站应具备实时数据采集功能,并确保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与准确性。具体而言,设备需支持多种通信方式如GPRS、北斗短报文等,以保证在不同环境下的数据传输可靠性。此外,对于数据采集频率也有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每分钟至少采集一次,特殊情况下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频率。
数据预处理
第6.2条强调了数据预处理的重要性。在正式进入质量控制流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清洗,包括去除异常值和填补缺失值。这里提到的异常值判断标准基于统计学方法,例如使用四分位距法来识别超出正常范围的数据点。同时,当连续出现多个缺失值时,可以采用插值法或历史同期平均值替代等方式填补空缺。
质量控制流程
标准中详细描述了多层次的质量控制步骤。首先是格式检查(第7.1条),即验证数据是否符合预期格式,比如日期时间字段是否正确填充,数值型变量是否有非法字符等。其次是界限值检验(第7.2条),依据各气象要素的物理特性设定合理范围,超出此范围的数据视为可疑数据。接下来是内部一致性分析(第7.3条),通过比较同一时刻不同传感器之间的测量结果来发现潜在问题。最后还有时间一致性分析(第7.4条),用来检测长时间序列内是否存在突变现象。
数据评估指标
为了全面评价观测数据质量,标准提出了多项关键指标体系。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准确度、精确度、完整性以及及时性等方面。准确度反映了观测值与真值之间的接近程度;精确度则衡量多次重复观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完整性指所有应记录的数据都已完整无误地获得;而及时性关注的是数据从采集到发布的时间间隔是否满足业务需求。
以上是对《DB43/T 2520-2022农业小气候站气象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规范》部分核心条款的专业解析。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的技术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其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