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茄子黄萎病绿色防控的术语和定义、病害症状、发生规律、防控原则、农业措施、物理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湖南省内茄子黄萎病的绿色防控。
Title: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Regulations for Eggplant Verticillium Wilt - DB43T 2471-2022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3/T 2471-2022《茄子黄萎病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是由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的省级地方标准。该标准规定了茄子黄萎病绿色防控的技术要求,适用于湖南省茄子黄萎病的绿色防控。以下从标准中选取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明确了茄子黄萎病、绿色防控等术语的概念。其中,茄子黄萎病是指由尖镰孢菌茄子专化型引起的茄子维管束病害。绿色防控是指以保障茄子生产安全、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采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措施,将病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的植物保护方法。
二、防控原则
标准强调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要求通过农业措施、生物措施、物理措施和化学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同时,要根据茄子黄萎病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防控方案。
三、农业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茄子品种,如湘茄一号、湘茄二号等。
2. 合理轮作: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连作。
3. 健康种苗培育:采用无病土或基质育苗,严格消毒处理种子和苗床土壤。
4. 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合理搭配氮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5. 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保持田间清洁卫生,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四、生物措施
1. 生物菌剂应用:使用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
2. 天敌昆虫利用:保护和利用瓢虫、蜘蛛等天敌昆虫,捕食蚜虫等传病媒介昆虫。
3. 抗病促生菌接种:对茄子幼苗进行抗病促生菌接种,增强植株自身免疫力。
五、物理措施
1. 温汤浸种:将种子放入50℃~55℃温水中浸泡15分钟,然后冷却至室温后再播种。
2. 高温闷棚:在夏季高温季节,关闭温室大棚门窗,使棚内温度升至40℃以上持续2天,杀灭土壤中的病原菌。
3. 黄板诱虫: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害虫成虫,减少病害传播途径。
六、化学措施
1. 种子处理: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0.3%拌种。
2. 土壤消毒:用98%恶霉灵可溶粉剂每平方米用药量为2克~3克,均匀撒施于土壤表面后翻耕入土。
3. 叶面喷雾:发病初期,用6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每隔7天~10天喷一次,连续喷2次~3次。
七、监测预警
建立茄子黄萎病监测预警体系,定期调查田间病情发展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户采取相应防控措施。监测内容包括病害发生面积、发病程度、传播速度等指标。
八、档案管理
建立健全茄子黄萎病绿色防控技术档案,记录各项防控措施实施情况,包括品种选择、播种时间、施肥方式、用药种类及剂量等信息,为今后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总之,《茄子黄萎病绿色防控技术规程》为茄子黄萎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茄子产量和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项技术措施,确保防控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