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牛5种病毒性腹泻病(包括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牛冠状病毒性腹泻、牛轮状病毒性腹泻、牛细小病毒性腹泻和牛肠道诺如病毒性腹泻)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牛5种病毒性腹泻病的防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of Five Viral Diarrheal Diseases in Cattl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T 3015-2023《牛5种病毒性腹泻病的诊断和防治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为牛场科学防控5种病毒性腹泻病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以下选取了部分关键条文进行深度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明确界定了“病毒性腹泻”、“流行病学调查”等核心概念。例如,“病毒性腹泻”是指由牛传染性腹泻病毒(TGEV)、牛冠状病毒(BCV)、牛轮状病毒(BRV)等引起的肠道疾病。准确理解这些术语有助于从业者在实际操作中避免混淆,确保防控措施有的放矢。
二、诊断方法
标准规定了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测两种主要诊断手段。临床诊断需重点关注腹泻、呕吐、脱水等症状;实验室检测则推荐采用RT-PCR、ELISA等技术。特别是RT-PCR方法,因其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在早期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标准还强调,任何单一检测结果都不能作为确诊依据,必须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三、预防措施
标准提出了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包括:
1. 场区实行分区管理,净污道分开;
2. 引入新牛前必须隔离观察至少3周;
3. 定期对圈舍、饲喂工具消毒,粪便集中无害化处理;
4. 制定免疫程序,适时开展疫苗接种。
其中,疫苗接种尤为重要。标准建议选择与本地流行毒株匹配的灭活苗或弱毒苗,并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免疫剂量和间隔时间。
四、治疗方案
针对发病牛,标准给出了规范化的治疗流程:首先隔离病牛,防止疫情扩散;其次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纠正脱水状态;再次使用抗菌药物预防继发感染;最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标准禁止滥用抗生素,提倡通过改善饲养环境、提高营养水平等方式增强牛群免疫力。
五、监测与评估
标准要求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定期采集样本送检,及时掌握疫病动态。同时,每年应对防控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发病率、死亡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后续防控策略的调整。
总之,该标准从诊断到防治,再到监测评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闭环管理体系。只有严格遵循标准要求,才能有效控制牛5种病毒性腹泻病的发生与传播,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