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条件、接种方法、病情调查与分级、抗性评价标准及结果表示。本文件适用于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的鉴定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dentification of Soybean Variety Resistance to Anthracnose (DB51T 3005-2023)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T 3005-2023《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技术规程》是四川省地方标准,规定了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的方法和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范围
标准适用于四川省范围内大豆品种对炭疽病抗性的室内和田间鉴定。明确了适用范围有助于确保鉴定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规范性引用文件
标准引用了GB/T 18795等相关国家标准,这些引用文件为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通过引用这些规范性文件,可以保证鉴定结果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术语和定义
标准对“大豆品种”、“炭疽病”等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例如,“大豆品种”是指经过人工选育或自然变异形成的具有一定遗传特性和经济价值的大豆类型。“炭疽病”是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表现为叶片、茎秆出现褐色至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准确理解这些术语对于正确实施鉴定至关重要。
室内鉴定方法
1. 接种材料准备
- 使用健康无病的大豆种子作为接种材料。
- 种子需经过消毒处理以排除其他病原体干扰。
2. 培养基制备
- 配制适合炭疽病菌生长的培养基,并在无菌条件下操作。
3. 接种程序
- 将培养好的炭疽病菌悬液均匀喷洒于接种材料表面。
- 确保接种量适中,避免过量导致非正常死亡或不足影响鉴定效果。
4. 培养条件
- 设置适宜的温度(通常为25℃左右)、湿度及光照时间。
5. 观察与记录
- 定期检查接种材料的表现,记录发病情况如病斑大小、数量等指标。
田间鉴定方法
1. 试验设计
- 根据试验目的合理安排试验小区,每个小区至少包含30株植株。
2. 调查时间
- 在大豆开花期至成熟期期间多次进行病情调查。
3. 调查内容
- 包括但不限于发病率、严重度、损失率等参数。
4. 数据统计分析
- 利用适当的统计学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抗性评价结论。
抗性评价标准
根据室内和田间鉴定所得数据,按照一定的评分体系对大豆品种的抗炭疽病能力做出分级评定。例如:
- 抗病:发病率低于10%,且病斑小而少;
- 中抗:发病率介于10%-30%之间;
- 感病:发病率超过30%。
以上仅为部分重要内容解读,实际应用时还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考量。希望上述信息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DB51/T 3005-2023《大豆品种抗炭疽病性鉴定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