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山西省永久性生态公益林的定义、范围、管护措施、监测评估及管理制度。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内永久性生态公益林的保护与管理。
Title:Permanent Ecological Public Forest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4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2615—2022永久性生态公益林管理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保护和提升永久性生态公益林的生态功能。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一、定义与范围
标准首先明确了“永久性生态公益林”的概念,即为了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提供生态服务而设立的长期固定的森林区域。这一定义为后续的各项管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二、规划与设计
在规划阶段,标准强调了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合理布局永久性生态公益林。具体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 空间布局:应根据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因素进行科学规划。
- 树种选择:优先选用适应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本地树种,以增强森林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保护措施
对于永久性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标准提出了多方面的具体措施:
- 禁止行为:明确规定不得进行砍伐、放牧等活动,确保森林不受人为破坏。
- 监测体系: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监测系统,定期评估森林健康状况及生态效益变化情况。
- 防火安全:加强防火设施建设,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火灾的能力。
四、抚育管理
抚育管理是维持森林健康的重要环节。标准指出:
- 间伐技术:适时开展适度间伐,促进林木生长,改善林分结构。
- 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为主的技术手段,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 更新造林:对老化或退化的林地及时进行更新改造,保持森林覆盖率。
五、成效评估
为了检验管理效果,标准还规定了成效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 指标体系:构建涵盖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汇能力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
- 周期性检查:每五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的成效评估工作,并将结果作为调整优化管理策略的重要依据。
以上是对《DB14/T 2615—2022永久性生态公益林管理规范》中部分核心内容的深入解析。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共同推进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