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枣树绿盲蝽综合防治的术语和定义、防治原则、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内枣树绿盲蝽的综合防治。
Title:Comprehensive Control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Green Mirid Bug in Jujube Tre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2617—2022枣树绿盲蝽综合防治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枣树绿盲蝽防治的技术规范,该标准从监测预警、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生态调控等方面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指导。以下选取了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析:
监测预警
条文:3.1 应在每年春季开始前,在枣园周边的杂草丛生区域设置诱虫黄板,每公顷不少于15块,并定期检查记录虫量变化情况。
解读:这一条款强调了早期监测的重要性。通过在枣园周围布置诱虫黄板可以有效捕捉到绿盲蝽成虫,及时掌握其发生动态。要求每公顷不少于15块黄板是为了确保覆盖面积足够大,能够全面反映整个枣园的虫害状况。定期检查并记录虫量变化有助于预测虫害高峰期的到来,为后续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农业防治
条文:4.2 秋季修剪时应彻底清除枯枝落叶,集中销毁或深埋处理,减少越冬虫源基数。
解读:农业防治是基础性的预防手段之一。秋季修剪不仅有利于改善树体结构,提高通风透光性,还能有效去除隐藏于枯枝落叶中的绿盲蝽卵块。将这些废弃物集中销毁或深埋可切断虫害传播途径,降低来年虫口密度。
物理防治
条文:5.1 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进行夜间诱杀,安装高度以高出地面1.5米为宜,每公顷布设数量不低于4盏。
解读:频振式杀虫灯利用昆虫趋光特性捕杀害虫,是一种环保高效的物理防治方法。规定安装高度和布设密度旨在保证最佳诱杀效果。适当的高度可以吸引更多目标害虫,而足够的设备数量则能扩大诱杀范围,增强防治力度。
化学防治
条文:6.3 当田间虫口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每百株有虫10头以上)时,应在清晨或傍晚喷洒高效低毒农药,间隔7-10天重复一次,连续施药不超过三次。
解读:化学防治虽然见效快,但容易产生抗药性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本条款特别强调了用药时机的选择以及合理轮换药物种类的重要性。清晨或傍晚喷药可以避免高温时段对植物叶片造成灼伤,同时提高药剂附着率;严格控制施药次数则有助于延缓抗药性发展。
生态调控
条文:7.2 鼓励枣农种植蜜源植物如荆条、紫穗槐等作为隔离带,形成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生态系统,抑制绿盲蝽扩散蔓延。
解读:生态调控是从根本上解决病虫害问题的有效策略。通过营造适宜多种有益生物生存繁衍的小环境,可以显著提升自然天敌种群数量,从而实现对绿盲蝽等害虫的有效控制。此外,蜜源植物还能吸引蜜蜂等授粉昆虫,间接促进枣树产量提升。
以上内容是对《DB14T 2617—2022枣树绿盲蝽综合防治技术规程》中若干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希望对广大枣农朋友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