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食品中常见高组胺鱼源性成分(蓝点马鲛)的实时荧光检测方法,包括样品处理、试剂与材料、仪器设备、操作步骤及结果计算。本文件适用于蓝点马鲛及其制品中高组胺含量的定量检测。
Title:Detection Method for Histamine in Common Fish Sources in Food - Part 7: Real-time Fluorescence for Blue-spotted Mackerel
中国标准分类号:B21
国际标准分类号:67.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HBIQA 0003.7-2024《食品中常见高组胺鱼源性成分检测方法 第7部分:蓝点马鲛 实时荧光》中,一个重要的改进是明确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具体应用流程。与旧版相比,新版标准对样本处理、引物设计以及扩增条件等关键步骤进行了优化,显著提高了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
以样本处理为例,旧版标准对于蓝点马鲛鱼组织的预处理描述较为笼统,仅要求去除杂质并研磨成匀浆。而新版则特别强调了在液氮环境下快速冷冻样品的重要性,并推荐使用特定型号的组织捣碎机来制备均质化样本,确保细胞结构完整性和DNA提取效率。此外,新增了关于防止外源污染的操作指南,比如操作台面需预先紫外消毒、实验器具专用且一次性使用等细节。
在引物设计方面,新版标准提供了经过验证的一对特异性引物序列,并给出了其最佳退火温度范围(60℃-62℃)。这不仅减少了实验室自行开发引物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还保证了不同实验室间结果具有可比性。同时,针对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出现非特异性扩增的问题,新版提出了添加熔解曲线分析作为辅助判断手段的方法,即通过观察熔解曲线形状是否符合预期来确认目标产物的真实性。
扩增条件的调整也是新版的一大亮点。旧版标准中规定的循环次数为40次,但实践证明,在达到平台期之前就已能准确反映样品中的组胺含量。因此,新版将总循环数减少至35次,既节省了时间又降低了假阳性风险。另外,对于低浓度样本,建议采用两步法扩增程序——先进行95℃变性10分钟的大循环,再进入常规三步法循环,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早期信号强度。
这些改进措施共同构成了一个更加科学严谨的检测体系,使得该方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