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资中鲶鱼池塘养殖的环境要求、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控、收获与运输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资中鲶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池塘养殖生产。
Title: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duct - Zi Zhong Catfish - Part 2: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ond Cul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 5110T 47.2—2022《地理标志产品 资中鲶鱼 第2部分:池塘养殖技术规程》是一项针对资中鲶鱼池塘养殖的技术规范。这项标准对于保障资中鲶鱼的品质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首先,在选址与池塘建设方面,标准明确要求池塘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地方。池塘面积一般为3-10亩,水深保持在1.5-2米之间。池底需平整且略向排水口倾斜,以便于排水和捕捞作业。此外,还应配备完善的进排水系统,确保养殖过程中的水质管理。
其次,在苗种放养环节,标准强调了对苗种质量的要求。规定苗种来源必须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并经过检疫合格后方可投放。放养密度要根据池塘条件、饲料供应及管理水平合理确定,通常每亩放养规格为200克左右的鲶鱼苗约1000尾。
关于饲料投喂,标准指出应采用全价配合饲料为主,辅以新鲜小杂鱼虾等动物性饵料。投喂量需根据天气状况、水温变化以及鱼类摄食情况灵活调整,一般每日分早晚两次投喂,每次投喂量占鱼体重的5%-8%。
水质调控是整个养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标准要求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溶解氧、pH值、氨氮含量等,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适宜的生态环境。建议每月清塘一次,清除过多淤泥,同时定期泼洒生石灰或微生物制剂改善水质。
病害防治方面,标准提倡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加强日常管理来减少疾病发生几率。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禁止使用违禁药物。
最后,在收获上市阶段,标准规定了合理的捕捞时间,通常是在养殖周期结束后的秋季进行大规模捕捞。收获前应停止投喂数天,让鱼体内残留物排出干净,保证产品的安全卫生。
以上是对DB 5110T 47.2—2022标准中部分重要内容的深入解析,希望对从事资中鲶鱼池塘养殖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遵循这些科学合理的操作规程,不仅能够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还能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地理标志产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