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要求,包括场所建设、设备设施、日常管理、应急处置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场所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
Title:Electric Bicycle Central Charging Facilities - Part 2: Fire Safety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A9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115/T 100.2—2023《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场所 第2部分:消防安全管理规范》是四川省宜宾市发布的关于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场所消防安全管理的地方标准。该标准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提供了技术依据,确保了充电场所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规范性。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场所”的定义,即指为公众或特定群体提供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与充电服务的专用场所。这一定义明确了适用范围,有助于后续条款的具体实施。
场所选址与布局
标准要求充电场所应远离易燃易爆物品储存区,并且不应设置在地下空间内。这是因为地下空间一旦发生火灾,烟雾和热量不易排出,容易造成更大的危害。此外,充电场所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以防止电池充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积聚引发事故。
消防设施配置
标准规定充电场所必须配备灭火器、应急照明灯等消防器材,并且要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同时,每个充电位都应当安装独立的过载保护装置,防止因电流过大导致线路短路起火。对于较大规模的充电场所,还需安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或者干粉灭火系统。
安全管理制度
标准强调了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包括但不限于制定详细的充电操作规程、定期开展员工培训以及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其中特别提到,管理人员需熟悉各类消防设备的操作方法,并能正确引导人员疏散逃生。此外,还要求对进入充电场所的所有人员进行实名登记,以便于追溯责任。
应急处置措施
当发生火灾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撤离至安全地带,并拨打119报警求助。在此期间,现场工作人员应使用就近的灭火器材尝试控制火势蔓延,但前提是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同时,切断电源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避免因电气故障加重灾情。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场所 第2部分:消防安全管理规范》从多个角度出发,全面覆盖了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场所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点,旨在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各地相关部门及运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此标准执行,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充电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