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建筑工程中减隔震技术的设计、施工、验收及维护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采用减隔震技术的各类建筑工程。
Title:Technical Code for Seismic Isol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2075—2022《建筑工程减隔震技术规程》是北京市地方标准,规定了建筑工程中减隔震设计、施工及验收的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对“减震装置”、“隔震装置”等专业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例如,“减震装置”是指能够吸收或耗散地震能量以降低结构地震响应的装置。理解这些术语有助于准确把握标准内容,确保设计和施工符合规范。
二、基本规定
1. 第3.0.1条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应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减隔震措施。这一条款强调了减隔震技术应用的地域范围,明确了适用条件。
2. 第3.0.2条规定:减隔震设计应遵循“性能化设计”的原则,综合考虑场地条件、建筑功能等因素。这表明在具体项目中需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减隔震技术,而不能生搬硬套。
三、减隔震设计
1. 第4.1.1条规定:减震设计时应优先选用粘滞阻尼器、金属阻尼器等高效能减震装置。这是因为这些装置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2. 第4.2.1条规定:隔震设计应采用隔震支座,并应满足承载力、变形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此条款明确了隔震支座作为核心部件的重要性,对其性能提出了严格要求。
3. 第4.3.1条规定:减隔震结构体系应与主体结构协同工作,避免出现薄弱环节。这意味着在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四、施工与验收
1. 第5.1.1条规定: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并做好隐蔽工程的检查记录。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性要求。
2. 第5.2.1条规定:隔震支座安装前应对支座预埋件的位置偏差进行复核,允许偏差值不应超过±5mm。这项规定直接关系到隔震效果的好坏,必须严格执行。
3. 第5.3.1条规定:减隔震工程完工后应进行专项验收,验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减震装置的安装质量、隔震支座的工作状态等。只有通过验收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五、维护管理
第6.0.1条规定:建筑物所有权人应当定期对减隔震设施进行检查维护,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长期有效的维护是保持减隔震设施正常工作的关键。
以上就是对DB11/T 2075—2022《建筑工程减隔震技术规程》部分重要条文的解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