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五小叶槭的生境调查、种质资源保护、育苗技术、移栽技术和养护管理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五小叶槭的保护与繁育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cer pentaphyllum Prote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五小叶槭是一种珍稀濒危植物,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物种,四川省出台了地方标准DB51/T 2983-2022《五小叶槭保护技术规程》。该标准从资源调查、种质保存、人工繁育到野外回归等方面对五小叶槭的保护工作进行了系统规范。
在资源调查部分,标准要求采用样方调查法,规定样方面积应不小于25平方米,并明确调查内容包括种群数量、分布范围、生长环境等关键指标。例如,对于种群数量的调查需记录每株植株的位置坐标、胸径、树高以及健康状况等信息,以便全面掌握资源现状。
在种质保存方面,标准提出建立种子库和基因库两种保存方式。种子库保存时种子含水量应控制在5%-7%之间,低温干燥保存温度为-20℃。基因库则要求通过扦插、嫁接等多种方法进行无性繁殖,确保遗传多样性得到保留。
人工繁育环节中,标准强调要根据五小叶槭的生物学特性优化育苗条件。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如温水浸泡或机械破损种皮。育苗基质要选用疏松透气的材料,保持适宜的湿度和光照条件,同时定期喷施营养液促进幼苗生长。
野外回归是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标准规定回归地应选择与原生境相似的区域,包括海拔高度、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每次回归的数量不宜超过当年新繁殖个体的10%,并建立长期监测体系,定期记录植株的存活率、生长量及病虫害发生情况。
此外,标准还特别强调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鼓励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对五小叶槭保护的认识和支持力度。通过这些科学合理的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五小叶槭的保护成效,促进这一珍贵物种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