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黑木耳病虫害防治的技术要求、防治原则、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黑木耳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Disease and Pest Control of 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10T 078-2022《黑木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是黑龙江省地方标准,为黑木耳栽培过程中病虫害的科学防控提供了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首先,在病虫害监测方面,标准要求定期对栽培环境进行巡查。规定“每5天至少巡查一次栽培场地”,这一频率能够及时发现病虫害初期症状,避免病情扩散。巡查内容包括检查耳片、耳基和培养料的状态,特别关注是否有病斑、虫害迹象等异常情况。通过定期巡查可以掌握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为后续防治提供依据。
其次,关于综合防治措施,标准提出了多种绿色防控方法。例如,“采用黄板诱杀成虫”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物理防治手段。黄板能吸引趋黄色的害虫,将其粘附从而减少种群数量。此外,“合理使用生物农药”也被推荐,比如利用白僵菌制剂防治害虫。这些方法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再者,对于化学药剂的使用,标准强调了安全性和有效性。明确规定“禁止使用高毒、剧毒及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并要求“严格按照说明书配比浓度施用”。这不仅保障了产品的安全性,也保护了操作人员健康。同时,还建议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最后,标准还特别提到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改善栽培条件如保持适宜的温湿度、通风换气良好以及清洁栽培场所等方式,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比如,“控制栽培室相对湿度在60%-70%之间”,可以有效抑制真菌性病害的发展。
总之,《黑木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体系,为黑木耳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严格执行该标准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