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富硒黑木耳栽培的产地环境、菌种选择与制备、培养料配制、接种与发菌管理、出耳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范围内富硒黑木耳的栽培生产。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lenium-Enriched Black Fung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10T 077-2022《富硒黑木耳栽培技术规程》是黑龙江省地方标准,为富硒黑木耳的规范化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对规程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品种选择方面,规程要求选用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优良品种,并且种子质量需符合GB/T 18166的规定。这意味着在种植前要确保所选品种经过权威机构认证,具有良好的生长特性和产量潜力。
其次,在栽培环境条件上,规程强调了温度、湿度以及光照等自然因素的重要性。例如,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通常在15℃至25℃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有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此外,合理的通风换气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对于培养基质的选择,则需要根据当地资源情况合理搭配木屑、棉籽壳等多种原料。同时还要注意添加适量的硒源物质如亚硒酸钠来实现富硒效果。这一步骤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营养价值及市场竞争力。
在播种与管理过程中,规程还特别提到要控制好接种量和覆土厚度等因素。适当的播种密度可以避免过度拥挤导致病害发生几率增加;而适度覆盖土壤则有利于保湿并促进菌丝体发育。
最后,在采收环节中,规程建议当耳片充分展开但尚未完全平展时即开始收获,这样既能保证最佳口感又能减少损耗率。另外还需注意及时清理田间废弃物以防止污染源传播。
通过以上几点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富硒黑木耳栽培技术规程》从选种到采收都给出了明确指导方针,旨在帮助从业者获得高品质的产品同时也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