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犊牛腹泻病的术语和定义、病因分析、预防措施、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犊牛腹泻病的防治工作及相关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alf Diarrhe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犊牛腹泻病防治技术规范》(DB3715/T 18-2022)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为犊牛腹泻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将对其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犊牛出生后应立即进行初乳饲喂。标准中指出,初乳应在犊牛出生后1小时内开始饲喂,首次量不应少于4升,并且在24小时内总量需达到6至8升。这是因为初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能够有效提高犊牛的免疫力,防止疾病的发生。
其次,关于环境管理部分,标准强调了犊牛舍应当保持清洁干燥,温度适宜。具体要求是犊牛舍内温度应维持在15℃到25℃之间,湿度不超过70%。此外,还应定期清理粪便并消毒,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数量,降低感染风险。
再者,饲料管理也是该标准的重点之一。标准建议根据犊牛的日龄逐步调整饲料种类和喂养量。例如,1周龄内的犊牛主要依靠母乳或代乳粉;2周龄开始可逐渐添加少量优质草料;4周龄以后则可以过渡到全固体饲料。同时要注意饲料的新鲜度和卫生状况,避免因腐败变质而导致消化道疾病。
最后,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标准提出了明确的操作流程。一旦发现犊牛出现腹泻症状,应及时隔离患病个体,并采集粪便样本送检确定病因。对于细菌性感染,可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如果是病毒性感染,则需要采取支持疗法配合抗病毒药物。在整个过程中,兽医的专业指导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犊牛腹泻病防治技术规范》从初乳饲喂、环境卫生、饲料管理和疾病处理等多个角度出发,为犊牛健康成长提供了全面保障。遵循这一标准不仅有助于提升养殖效益,更能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