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桑黄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栽培设施与材料、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与加工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桑黄的人工栽培及其相关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Phellin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桑黄栽培技术规程》DB3715T 19-2022是一份专门规范桑黄栽培的技术性文件,它对桑黄的种植环境、菌种选择、栽培管理等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以下从该标准中选取几个关键点进行深入解析。
首先,在栽培环境的选择上,标准明确指出桑黄的栽培场所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条件和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具体而言,栽培室内的温度应控制在20℃至28℃之间,相对湿度保持在85%到95%范围内。这样的温湿条件能够确保桑黄菌丝体健康生长,同时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菌丝的活性,导致产量下降甚至失败。
其次,关于菌种的选择与处理,标准强调要选用经过专业机构鉴定并认证的优良品种。在接种前,需对菌种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通常采用75%酒精擦拭表面后置于无菌环境中备用。此外,还要求定期检查菌种活力,一旦发现活力减弱应及时更换新菌种。这是因为优质的菌种是保证高产优质的基础,而任何劣质或者污染的菌种都会给后续工作带来麻烦。
再者,在栽培过程中,光照管理和水分供给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根据标准规定,每天需要给予适当的散射光照射,但要防止强直射阳光直射到培养基上。同时,保持基质湿润度适中至关重要,既要满足菌丝生长所需水分,又不能积水造成烂根现象。一般情况下,每隔两三天就要检查一次基质含水量,并适时补充水分。
最后,关于采收时机也有严格的规定。当子实体完全展开且颜色由浅变深时即可采收。此时采摘下来的桑黄品质最佳,药效成分含量也较高。另外,在整个栽培周期内还需要密切关注病虫害情况,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
综上所述,《桑黄栽培技术规程》DB3715T 19-2022为从事桑黄栽培工作的人员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案。遵循这些原则不仅有助于提高桑黄的产量和质量,而且对于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