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突发性地质灾害排查的工作流程、技术要求和成果编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排查工作。
Title:Specification for Sudden Geological Disaster Investigation in Beij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P59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2044-2022《突发性地质灾害排查规范》是北京市发布的关于突发性地质灾害排查的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因自然因素引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排查工作。这明确了标准的应用范围,即仅限于北京市,并且只针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突发性地质灾害。
2. 术语和定义:
- 突发性地质灾害:指由于自然变异或人为活动诱发,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地质灾害。这一定义强调了“突发”和“短时间”的特性。
- 排查:对可能或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的过程。排查不仅仅是简单的检查,还包括深入的分析和风险评估。
3. 排查准备:
- 排查前应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信息。这些基础资料对于准确判断地质灾害的风险至关重要。
- 制定详细的排查方案,明确人员分工和技术要求。合理的组织和明确的任务分配可以提高排查效率。
4. 现场排查:
- 初步调查:通过目视观察和简单测量,识别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这是排查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部分。
- 详细勘查:利用专业仪器设备进行更精确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例如,使用地质雷达、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获取高精度的数据。
- 数据分析与评估:结合现场数据,运用专业的软件工具对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进行科学评估。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后续的防治措施制定。
5. 报告编制:
- 排查结束后应及时编写排查报告,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排查目的、方法、发现的问题及建议解决方案。报告应当客观公正,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6. 应急响应:
- 针对排查中发现的重大隐患点,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临时防护措施,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应急响应的速度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7. 培训与演练: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专业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能力。实践证明,充分的准备能够显著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以上是对DB11/T 2044-2022中部分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旨在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从而有效预防和减轻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