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野生黄精保育扩繁的技术要求、操作流程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野生黄精的保育与人工扩繁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serv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Wild Polygonatum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17T 013-2022 野生黄精保育扩繁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野生黄精的保护与人工扩繁工作。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1. 黄精:百合科黄精属植物的统称。
2. 保育:对野生资源采取保护措施,防止种群数量减少。
3. 扩繁:通过人工繁殖手段增加种群数量。
二、环境要求
1. 生长环境应选择在海拔500-1500米之间,土壤pH值为6.0-7.5。
2.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范围内。
3. 年平均气温15℃-20℃,无霜期不少于200天。
三、种质资源采集
1. 在每年春季或秋季进行采种,确保种子成熟度达到90%以上。
2. 每株母株最多采集不超过其总果实量的30%,以保证自然更新。
3. 收集后的种子需立即清洗并晾干,在阴凉通风处保存,避免阳光直射。
四、育苗管理
1. 育苗床土层厚度不低于30厘米,有机质含量≥2%。
2. 播种前用清水浸泡种子24小时,促进发芽。
3. 播种后覆盖细土约1厘米厚,保持湿润状态直至出苗。
4. 定期检查苗床,发现病虫害及时处理。
五、移栽定植
1. 当幼苗长至5-7片真叶时即可移栽。
2. 栽植密度控制在每平方米10-15株左右。
3. 移栽时注意根系完整,避免损伤。
4. 定植后浇透水,并铺设稻草等覆盖物保湿保温。
六、田间管理
1. 每隔10-15天施一次稀薄液肥。
2. 及时清除杂草,防止争夺养分。
3. 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如蛴螬等。
4. 根据天气情况调整灌溉频率,干旱季节可适当增加浇水次数。
七、病虫害防治
1.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巡视观察植株生长状况。
2. 发现病斑或虫害迹象时,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喷洒。
3. 避免连续多年在同一地块种植,实行轮作制度。
八、采收加工
1. 一般栽培3年后方可采挖。
2. 选择晴天上午采挖,尽量减少机械损伤。
3. 清洗干净后晒干或烘干至含水量低于12%。
4. 分级包装入库储存,库房温度控制在10℃以下,相对湿度不大于60%。
九、档案记录
1. 记录每次操作的时间、地点、人员及具体情况。
2. 对种质资源信息建立电子档案,便于长期跟踪研究。
3. 定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改进技术方案。
本规程强调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技术措施,有助于实现野生黄精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