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品种抗瘟性田间监测圃的选址、设计、建设及管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水稻品种抗瘟性田间监测圃的设置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tting up Field Monitoring Plots of Rice Variety Resistance to Blas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3361—2022《水稻品种抗瘟性田间监测圃设置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水稻品种抗病性鉴定过程中田间监测圃的设置工作。以下将选取该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监测圃选址与布局
标准要求:
“监测圃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且土壤肥力中等的土地上,避免与前茬作物相同或相近的种植区域。”
解读:
这一条强调了监测圃环境条件的重要性。地势平坦和良好的排水系统可以保证试验期间不会因为积水导致水稻生长异常。土壤肥力中等则有助于减少因肥力过高或过低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同时,避免与前茬作物相同或相近的种植区域是为了防止病原体残留影响试验准确性。
2. 样品处理与布置
标准要求:
“每个品种至少种植2行,行距为30cm,株距为15cm,重复三次以上,并随机排列。”
解读:
这里规定了样品的基本种植规格。每品种至少两行的设计确保了数据采集的有效性;合理的行距和株距既有利于植株健康生长又能方便后期调查记录。重复三次以上及随机排列则是为了消除偶然因素干扰,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3. 病害观察与记录
标准要求:
“从移栽后第4周开始每周观测一次,直至收获期结束,记录发病初期、高峰期及恢复期的表现。”
解读:
病害观察的时间节点非常具体,从移栽后的第四周即开始定期检查,能够及时发现早期症状。而将观察贯穿整个生长期,则能全面了解不同阶段病情变化情况。发病初期、高峰期以及恢复期这三个时间点的选择,涵盖了病程发展的主要阶段,便于后续分析评价。
4. 数据处理与报告撰写
标准要求:
“使用统一制定的数据表收集信息,采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各品种的综合抗性指数。”
解读:
数据表的统一格式有助于信息整理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面积加权法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在评估多个因素影响下的总体表现时尤为适用。通过这种方法得出的综合抗性指数能够客观反映各个水稻品种的实际抗瘟能力。
以上是对DB23/T 3361—2022中部分重要内容的深入解析,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