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山区梯田稻鳖共生的术语和定义、环境要求、田间工程、水稻栽培管理、中华鳖养殖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储存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在浙江省山区梯田开展稻鳖共生生态农业模式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ountain Terraced Field Rice and Soft-shelled Turtle Co-cul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山区梯田稻鳖共生技术规范(DB3311T 164─2021)是浙江省丽水市为了推广山区特色农业,提高稻鳖综合种养效益而制定的技术标准。以下将对其中一些关键条文进行深度解读。
规范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丽水市山区梯田区域内的稻鳖共生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行。这表明该标准主要针对的是特定地理环境下的农业生产模式,强调因地制宜的原则。
环境要求
规定了稻鳖共生系统应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包括水源清洁无污染、土壤肥沃且保水性好等。特别提到水源质量需符合GB 5749的规定,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确保灌溉用水的安全性。
种养布局
明确了稻田与养殖区的合理布局原则。要求根据地形地貌特点设计田块大小和形状,保证水流畅通的同时便于操作管理。同时提出在稻田四周设置防逃设施,防止鳖类逃脱,同时也可避免外界动物侵入。
鳖种选择及放养密度
推荐选用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的中华鳖作为养殖对象。对于放养密度,建议每亩投放规格为200克左右的鳖苗约800只。这样的密度既能保证足够的食物供应,又能减少病害发生几率。
日常管理
强调日常巡查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投喂、水质调控等方面。规定每天早晚各检查一次鳖的状态,并记录相关数据如摄食量、活动情况等。此外还指出定期检测水质指标,保持pH值在7.0-8.5之间,溶解氧不低于5mg/L。
病害防控
提倡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策略。通过改善饲养环境来降低疾病发生率,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隔离病鳖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鼓励使用生物制剂代替化学药品进行消毒处理,以保护生态平衡。
收获与销售
规定了收获季节一般安排在秋季,此时鳖体成熟度较高。关于销售环节,则要求所有产品均需经过检验检疫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并附有相应的产地证明文件。
以上内容是对DB3311T 164─2021中部分核心条款的具体分析。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科学合理的生产理念,也为实际操作提供了明确指导。通过严格执行该标准,可以有效提升山区梯田稻鳖共生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