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地闪等级划分的术语和定义、划分原则、等级指标及应用。本文件适用于湖南省范围内地闪等级的划分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Title:Lightning Ground Flash Classification - DB43T 2134-2021
中国标准分类号:P56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地闪等级划分》(DB43/T 2134-2021)是由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地闪等级划分的地方标准。该标准适用于湖南省范围内地闪活动的监测、评估以及防雷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闪等级划分的原则、方法及具体等级标准。它适用于湖南省内各类建筑物、构筑物、设施设备等的防雷设计与施工,同时也为气象部门提供了一套科学的地闪活动强度评价体系。
地闪等级划分原则
地闪等级划分主要依据地闪密度、单闪最大电流幅值、地闪持续时间等因素综合评定。这些参数能够反映地闪对地面设施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从而指导防雷措施的选择和实施。
主要技术指标详解
# 1. 地闪密度
地闪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每年发生的地闪次数。根据本标准,将地闪密度分为五个等级:极低(<0.5次/平方公里·年)、低(0.5~1.5次/平方公里·年)、中等(1.5~3.5次/平方公里·年)、高(3.5~6.0次/平方公里·年)和极高(>6.0次/平方公里·年)。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防雷要求。
# 2. 单闪最大电流幅值
单闪最大电流幅值是衡量一次雷击过程中通过导体的最大电流值。标准将其划分为四个级别:<30kA、30~80kA、80~120kA、>120kA。对于不同级别的单闪最大电流幅值,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来确保安全。
# 3. 地闪持续时间
地闪持续时间指的是从首次回击开始到最后一次回击结束之间的时间间隔。按照本标准,地闪持续时间也被分为四个区间:<20ms、20~40ms、40~60ms、>60ms。较长的地闪持续时间通常意味着更强的能量释放,因此需要更高的防护标准。
防雷工程设计与施工建议
基于上述分级标准,在进行防雷工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地闪特性。例如,在地闪密度较高的区域,应增加接闪器的数量或提高其高度;而对于单闪最大电流幅值较大的地方,则需选用更大容量的浪涌保护器等装置。
此外,《地闪等级划分》还强调了定期检测的重要性,要求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及时更新维护记录,以保证防雷系统的有效性。
总之,《地闪等级划分》(DB43/T 2134-2021)为湖南省提供了统一规范的地闪活动评估框架,有助于提升全省范围内雷电灾害防御水平。通过合理应用此标准,可以有效减少因雷击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