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术语和定义、样品采集与处理、鉴定方法及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监测、分类与研究,为水稻稻瘟病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hysiological Race Identification of Magnaporthe oryza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08T 124-2022《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农业行业标准,用于规范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方法。以下是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样品采集与处理
标准中明确规定了样品采集的时间和地点,要求在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进行采样,确保样本能够准确反映田间稻瘟病的发生情况。同时,对样品的保存条件也提出了严格要求,如需在低温环境下保存,以保持病原菌的活性。
鉴定方法
1. 分离培养:标准指出,应使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稻瘟病菌的分离培养,确保分离出的菌株纯度。这一过程对于后续的生理小种鉴定至关重要。
2. 致病力测定:通过人工接种的方式,测定不同菌株对特定水稻品种的致病力。标准详细描述了接种的方法、接种量以及观察记录的时间节点,强调了实验操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数据分析与结果报告
在数据分析部分,标准要求采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实验数据,以确保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此外,还规定了结果报告的具体格式,包括病原菌的种类、生理小种类型及其分布情况等信息。
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鉴定结果的可信度,标准特别强调了质量控制的重要性。这包括定期对实验设备进行校准,对试剂进行质量检测,以及实施人员培训,确保每位参与人员都能正确执行操作步骤。
以上内容是DB2308T 124-2022的核心要点,通过对这些条款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有效提升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工作的效率和精度,为水稻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