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秦川牛保种的技术要求,包括保种目标、保种方法、种群管理、性能测定及记录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秦川牛的保种工作及相关繁育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Qinchuan Cattle Production - Part 5: Conservation of Genetic Resourc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秦川牛是中国五大良种黄牛之一,具有重要的遗传资源价值。DB61/T 1489.5-2021《秦川牛生产技术规范 第5部分:保种》对秦川牛的保种工作提供了详细的指导。以下选取了几个关键条款进行解读:
5.1 种群规模与结构
原文:“核心保种群规模应保持在300头以上,群体内公母比例为1:25~1:30。”
解读:维持足够的种群规模是防止近交衰退、保持遗传多样性的基础。公母比例设定在此范围内可以确保繁殖计划的灵活性和后代质量。过高的公牛比例可能导致竞争压力增大,而过低则可能限制选种范围。
5.3 遗传评估与记录
原文:“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群个体的系谱信息更新,并开展分子遗传学检测。”
解读:定期更新系谱信息有助于追踪每一代个体的亲缘关系,避免近亲交配。同时,结合分子遗传学手段如DNA指纹图谱分析,能够更精确地评估群体内的遗传变异程度,为科学选种提供依据。
5.4 繁殖管理
原文:“后备公牛应在18月龄后才可参与配种,且每年淘汰率不低于10%。”
解读:推迟后备公牛首次配种年龄有利于其身体发育成熟,提高繁殖成功率。严格控制淘汰机制不仅能够去除不符合标准的个体,还能激励饲养者持续优化种群质量。
5.5 健康监测
原文:“所有种牛需定期接受健康检查,包括但不限于传染病筛查及体内外寄生虫防治。”
解读:健康的种牛是成功保种的前提条件。通过定期健康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疾病问题,保障整个保种群体的安全稳定发展。特别是对于一些高致病性或传染性强的疾病,早期预防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