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重庆市社会医疗机构头颈部斑块Plaque-RADS的分级诊断标准、评估方法及临床应用规范。本文件适用于重庆市社会医疗机构在头颈部动脉斑块的检测、评估和管理中使用Plaque-RADS标准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
Title:Chongqing Social Medical Institutions Plaque-RADS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Cervical Plaques
中国标准分类号:无对应分类号(团体标准特有)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医疗卫生操作和诊断技术)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CAS MI 007-2024《重庆市社会医疗机构头颈部斑块Plaque-RADS诊断标准》中,有一项重要的更新涉及斑块回声强度的分级标准。与旧版相比,新版标准对斑块回声强度的描述更加细化,将原有的三个等级调整为四个等级,并增加了具体的超声图像特征描述。
以低回声斑块为例,旧版标准仅简单定义为“回声低于周围肌肉组织”,而新版标准则进一步细分为低回声I级(接近周围肌肉组织)、低回声II级(明显低于周围肌肉组织但仍有部分结构可见)、低回声III级(完全无内部结构显示)和低回声IV级(伴有显著衰减)。这种变化使得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斑块性质,从而提高诊断的精确度。
在实际应用中,当遇到低回声斑块时,首先需要确认其是否伴随血流信号。如果存在丰富血流信号,则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综合评估风险等级。例如,对于低回声IV级且伴有显著衰减的斑块,应高度警惕可能存在的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较高的情况,建议患者及时接受进一步检查如CTA或DSA,以便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此外,在日常工作中,为了确保不同医疗机构间诊断结果的一致性,建议定期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培训,深入学习新版标准的具体内容及其背后医学逻辑,同时鼓励使用标准化模板记录超声报告,便于后续查阅与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