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刺参良种生态适应性评价的术语和定义、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及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刺参良种在特定生态环境下的适应性评价。
Title:Evaluation Method for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of Sea Cucumber (Apostichopus japonicus) Superior Strai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7.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1/T 3639-2022刺参良种生态适应性评价方法》是辽宁省地方标准,为刺参良种的生态适应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首先,标准明确了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生长性能、抗逆性、繁殖特性三大类。其中生长性能主要考察刺参的日增重率和体长增长率,这两个指标直接反映了刺参在特定环境下的生长速度。标准规定日增重率应不低于0.5%,体长增长率不低于1.0%,这是确保刺参健康快速成长的基础条件。
其次,在抗逆性评估方面,标准提出了盐度耐受范围、温度适应区间以及病害抵抗力三项关键指标。对于盐度耐受范围,要求刺参能够在20‰至40‰之间正常生活,而温度适应区间则设定为5℃至28℃。病害抵抗力测试通过人工接种常见病原菌后观察刺参存活率来衡量,要求存活率不低于85%。
再者,关于繁殖特性的评价,标准强调了亲本群体的选择标准及后代质量检测。亲本群体需具备良好的遗传背景且无明显遗传缺陷,同时其后代的孵化率应达到70%以上,幼体成活率达到60%以上,这些数据直接关系到刺参种群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标准还特别指出,在进行各项实验时应当遵循随机抽样原则,并保证样本数量充足以提高结果可靠性。同时要求所有实验均应在类似自然条件下开展,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干扰,从而获得更接近真实情况的数据支持。
最后,标准鼓励使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辅助评价过程,如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法可以帮助识别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个体,进一步提升良种培育效率。这不仅体现了科学技术进步对传统渔业生产的推动作用,也为未来相关领域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