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数量监测的技术要求、方法和数据处理。本文件适用于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数量的调查与监测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Monitoring the Population Size of Wild Pangolins (Manis pentadactyla)
中国标准分类号:Z 7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T 2400-2022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数量监测技术规程》是广东省地方标准,为科学开展中华穿山甲的野外种群数量监测提供了规范和指导。以下将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监测范围与对象:该标准明确指出监测范围应覆盖中华穿山甲的历史分布区域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在栖息地。监测对象不仅包括中华穿山甲本身,还涉及其栖息环境、食物资源等生态要素。通过全面了解这些信息,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种群现状和发展趋势。
2. 监测方法:标准提出了多种监测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体系,包括直接观察法、痕迹调查法、红外相机监测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条件和技术要求。例如,直接观察法需要具备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参与,并且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而红外相机则能够长时间记录野生动物活动情况,适合用于难以接近或活动隐蔽性强的物种。
3. 数据收集与处理: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强调了标准化操作流程的重要性,如统一使用特定格式填写记录表单,确保数据来源可靠且可追溯。同时,对于获取的数据需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审查后才能入库保存,以便后续分析使用。
4. 种群动态分析:通过对长期积累下来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可以揭示中华穿山甲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这一步骤要求运用适当的数学模型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并据此制定保护措施。
5. 结果应用:最终目的是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比如指导保护区规划调整、优化巡护路线设计等。此外,还需定期向社会公众通报监测成果,增强大家对这一濒危物种的认识和支持力度。
以上就是对《DB44/T 2400-2022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数量监测技术规程》部分重要内容的深入解析。希望有助于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在实践中保护好这一珍贵的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