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鳜苗种培育的场地与条件、清塘与消毒、鱼苗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及苗种出池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鳜(Siniperca chuatsi)苗种的人工培育。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eedling Cultivation of Siniperca chuatsi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677-2022《鳜苗种培育技术规程》是江西省地方标准,规定了鳜鱼苗种培育的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首先,在苗种选择方面,标准要求亲本应来源于无疫病发生的水域,体质健壮且繁殖力强。这确保了后代具有良好的生长发育基础。同时强调亲本需经过严格检疫,避免携带病原体影响后代健康。
其次,在孵化管理上,水温控制至关重要。标准指出孵化期间水温应保持在20℃至25℃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受精卵的正常发育。此外还需定期检查孵化池水质,保证溶氧充足,pH值稳定在7.0-8.5范围内。
对于幼苗培育阶段,标准特别提到要分阶段投喂适口饵料。初期可投喂轮虫等小型浮游动物,随着幼苗长大逐步过渡到枝角类、桡足类等较大体型的饵料生物。每次投喂量以幼苗能在2小时内吃完为宜,并根据实际摄食情况调整频率与数量。
另外还对日常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每日巡查记录池塘状况,及时清除残饵杂物防止污染环境;定期换水保持良好水质;以及做好防逃设施维护等措施来保障整个培育过程顺利进行。
最后,在疾病防控环节,提倡采用生态防治方法减少化学药物使用。比如通过合理搭配放养密度增强群体抗逆性;利用有益微生物制剂改善底质状况;实施轮捕轮放制度分散养殖压力等方式达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
以上就是对DB36/T 1677-2022中关键内容所做的深入分析,希望能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