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华绒螯蟹资源养护的技术要求,包括生态环境保护、苗种放养、饵料投喂、水质管理、病害防控及捕捞技术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内中华绒螯蟹的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Eriocheir Sinensis Resourc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675-2022中华绒螯蟹资源养护技术规程》是一项江西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中华绒螯蟹(学名:Eriocheir sinensis)的资源养护工作。以下将选取该标准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养殖环境要求
标准中明确指出,中华绒螯蟹的养殖水域应选择在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且水体交换良好的区域。具体来说,pH值应在7.0至8.5之间,溶解氧含量不得低于5毫克/升。这一要求确保了中华绒螯蟹能够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发育,避免因水质问题导致的疾病发生或生长缓慢。
苗种选择与放养
关于苗种的选择,标准强调要选用健康、活力强、规格整齐的优质苗种。放养密度则根据养殖模式和池塘条件确定,一般每亩放养量为600至1000只。合理的放养密度既能保证蟹苗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又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饲料投喂
饲料投喂是中华绒螯蟹养殖的关键环节之一。标准建议采用全价配合饲料为主,辅以新鲜小杂鱼、螺蛳等动物性饵料。每日投喂量应控制在蟹体重的5%至8%,并根据季节变化调整。同时,要注意定期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蟹体免疫力。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方面,标准提出要加强巡塘观察,及时清除敌害生物如乌鳢、黄颡鱼等,并保持水位稳定。此外,还应定期检测水质指标,适时换水或使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对于病害防治,提倡采取生态防控措施,尽量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
收获与运输
收获时间通常选在秋季,当中华绒螯蟹达到商品规格时即可捕捞。捕捞后需迅速进行分级包装,并注意保湿保鲜,防止机械损伤。长途运输时可采用冰块降温等方式延长保质期。
以上内容是对《DB36/T 1675-2022中华绒螯蟹资源养护技术规程》部分核心条款的深入解析,希望能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依据。